中国地毯,长期以来并不被收藏界重视,连研究记载它的资料都如凤毛鳞角。相反,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却总能见到中国古代地毯藏品。
1999年,一位名叫麦克•弗郞西斯(MichaelFranses)的专门收藏中国地毯的英国收藏家拜访故宫,当他看到宫廷藏毯的一霎那,激动得跪倒在地,说:“我终于看到最完整的中国古地毯了。”这位外国收藏家的到访恰逢故宫着手修理宫廷毯时期。这个人提出 了一些修整、保护建议给故宫的工作人员。之后,故宫着手晾晒、清洗、查整那些尘封已久的地毯。经过一番修整,地毯得到大大改善,同时,这些藏毯向世人打开了地毯文化的华丽篇章。
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灿烂文明及民族高尚审美情趣的地毯诞生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天然染色,即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如干花、鲜花、草、树皮、树根、果皮、果实、中草药等经过煮、发酵、固色的等工序,将颜色固着在毛线上,形成各种颜色的毛线。
用天然植物和矿物染色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的纺织品染色技术。这种染色技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对人体没有伤害,颜色经久不褪。正因为这些优点,古代地毯历经几百年魅力不减,甚至有些地毯如新织造的一般,色彩艳丽纯正,柔和自然。
最开始,地毯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防寒保暖、抵御潮湿。慢慢地,这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件被刻上了文化的印迹。它上面的图案纹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石代,那个时代陶器上的几何形图案都可在地毯上找到。历朝历代,地毯上的图案纹饰随着文字、绘画、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而变化,记载着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器用典章、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
世界上有四个国家在织毯和用毯方面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们分别是中国、埃及、印度、波斯(伊朗)。在这些种类的地毯里,来自古巴比伦王国的波斯地毯流通量较其它国大,甚至很多收藏家将波斯地毯作为毯类重要收藏品,这曾经一度引起中国收藏人士的深思。
用羊毛制成地毯,承载着中国历代毯匠无穷的智慧和艰辛的劳动,但这却不是古代中国社会农耕文化的主流,又兼其在夏季炎热、气侯湿润之地保存困难,只存在于气侯高寒的西北地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1959,考古学家在新疆民丰县北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一块地毯,它由棕、红、中黄、浅黄、白等颜色组成,在这块毯旁边还出土了一只织毯用的木手,这块毯子被证实是东汉时期织毯,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此毯采用的打结方法至今在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国使用。可以断定,两汉时期地毯打结方法对后世的地毯织造影响深远。
东汉尼雅遗址墓出土地毯残片
新疆尼雅遗址墓出土东汉木手和今天地毯厂使用的铁耙子极为相似
那么,到底地毯最完整的标本诞生于何时?
新疆楼兰出土的战国手工打结羊毛地毯残片,是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手工打结羊毛地毯实物标本,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可是这块毯从染色、做工来看,还算不上是手工打结地毯起源标本,有待考古学家的考证。
新疆楼兰出土战国手工打结羊毛地毯残片
据《史记》记载:夏禹奉帝瞬之命治水,根据各地特产物品确定贡品。其中冀州贡品是用筐盛着有花纹的丝织品;青州贡品是用竹筐盛着的柞蚕丝;梁州贡品是美玉、地毯。以此看出,桑蚕丝、柞蚕丝都是编织地毯的重要原料。而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梁州(武威)在那一时代就以地毯作为贡品了。
明代罗欣所著《物原》上说:“毯,毛席也,上织五色花,神农做席,尧始名毯。”就是说在尧的时候,席才被称作毯。这比大禹治水时期有关地毯材料的记载还要早。那是不是距离现在五六千年的神农时期的地毯就是最早的标本呢?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并将其首领流放于崇山。”《后汉书·西羌传》日:“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性之别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逐鹿大战中,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大败黄帝,残余败将回到南方的江汉流域养兵蓄锐建立三苗部落,在公元前2333又开始进犯中原,那时的部落首领就是尧,这次他们又一次打败,残余败将被尧发配到西北祁连山以西,敦煌以南的三危山。这些人到西北后,与西戎人融合,成为少数民族中的羌族。
这些被发配的人来自于南方,到西北寒冷地带后如何生活?必然的,南方的农耕、畜牧和丝绸纺织技术成为他们的立足之本,而这些技术也促进和改变了西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借助丝绸纺织技术用牛羊毛来织地毯,以阻挡寒冷的天气。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人传播纺织技术是以南方的丝织品纺造技术为基础的,他们给西北地区贡献了地毯织造技术。而这个时期,正是尧统治时期,也就是《物原》所说地毯名字的诞生时期,成为羌族人中的一支,且生活范围却越来越广,织毯技术也随之普及开来。
后来地毯又是如何传播到中原地带的呢?显然,丝绸之路的传播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释放了它让地毯在中原地带生根发芽的能量,之后的千年传承又让制毯这门艺术长盛不衰。从织造技术方面来讲,地毯的产生与中原纺织技术一脉相承。
唐《高逸图》中的“竹林七贤”所坐花毯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汉代以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地毯的生产和交流达到空前的成熟期,由于织毯技术复杂,成品价格昂贵,地毯只存在于皇家和贵族的宅邸或寺庙。唐代孙位的《高逸图》中所画“竹林七贤”身下所坐的花毯足以说明这点。
唐代,宫廷 设毡坊和毯坊,专门为统治阶级织毯。大诗人白居易在《红线毯》一诗中说:“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说明地毯里面的丝线非常昂贵,统治阶层用地毯来跳舞,而老百姓却没有衣服穿。诗人强烈的抨击了当时的社会,进一步突出地毯是身份的象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时代,各个附属国都来朝贡,把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大唐,同样他们也会得到中国名贵地毯的赏赐。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博物馆还珍藏着当时唐朝所赐的折枝花鸟禽图案毡毯。尽管地毯只是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但唐代椅凳的出现无疑令地毯更加细分,出现床毯、椅垫、脚踏毯等。
宋代,中国完全进入垂足高坐时期,家具品种和形式大体齐全,这对地毯的广泛使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宝座靠背上、椅凳上都有了毯的身影,地毯成为脚踏之物被普遍接受。
元代,受蒙古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影响,地毯织造更为精美。元大都仅官营地毯作坊织毯工就达2万户以上。地毯品种多达二十几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后赞叹中国地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毯。可以说,元代地毯的大量使用,为其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青海乐都县瞿昙寺厢廊壁画
明代,瓷器、丝绸、茶叶、地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明代始,朝廷开始建造故宫。明朝政府接管了元代的官营织毯机构,开始为故宫织造一批批精致的内廷专用地毯。一直到清代,整个宫廷出现了“凡地必毯”的景象。大殿里、墙壁上、寝宫里、佛堂前、戏台上,地毯无处不在。当时社会因宫内地毯的装饰,使地毯为成为上层社会追逐的流行元素,王宫大臣,高官巨贾无不以毯饰居为尚。那一时代,毯被赋予艺术标签,并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宁夏毯、藏毯、新疆毯、蒙古毯、北京毯。
(来源:网摘)